拼音:

注音:ㄅㄧˋ

五笔: LLLD
仓颉: WLWWK
四角: 60804
郑码: LKLG
部首:
总笔画: 18
统一码: 基本区 U+5970
字形分析: 上下结构
异体字: 𡚤
  • 奰字的基本解释

  • 详细解释

  • 康熙字典

  • 说文解字

基本字义


ㄅㄧˋ

  1. 不醉而怒:“内~于中国。”
  2. 壮大:“食楮多力而~。”
  3. 迫:“到此但知山,尽忘水奔~。”

英语 anger

德语 Ärger, Zorn (S)

详细字义


〈形〉

(1) 怒而作气的样子 [be angry]

内奰于中国,覃及鬼方。——《诗·大雅·荡》

(2) 又如:奰怒(愤怒);奰屃(气盛作力的样子)

【丑集下】【大】 奰·康熙筆画:18 ·部外筆画:15

【廣韻】【集韻】【韻會】平祕切【正韻】毗意切,𠀤音備。【說文】壯大也。一曰迫也。

又怒也,不醉而怒謂之奰。【詩·大雅】內奰于中國,覃及鬼方。【註】自近及遠,無不怨怒也。 本作𡚤,从三目三大,今省作奰。

【卷十】【大】
『說文解字』

壯大也。从三亣三目。二目爲𥆞,三目爲𡚤,益大也。一曰迫也。讀若《易》虙羲氏。《詩》曰:“不醉而怒謂之𡚤。”平祕切文八

『說文解字注』

(𡚤)壯大也。从三大三目。會意。二目爲𡚇𡚇,各本作𥆞。誤,今正。三目爲𡚤,益大也。說會意之恉。張衡、左思賦皆用奰㞒字,而譌作贔屓,俗書之不正如此。㞒見尸部,臥息也。許器反。一曰迫也。別一義。讀若易虙羲氏。今易𣪠辭作包犠氏,孟氏、京氏作伏戲,許作虙義,鄭大十注、應氏風俗通同。虙,古音讀如密,奰古音同。今音平祕切。詩曰:不醉而怒謂之奰。大雅蕩曰:內奰于中國。毛傳曰:不醉而怒謂之奰。於壯義、迫義皆近。不言詩傳曰者,猶書曰仁覆閔下則偁旻天,不言書傳。易曰地可觀者莫可觀於木,易曰井者法也。不言易說也。

奰的方言集汇

◎ 粤语:bei6
◎ 客家话:[梅县腔] pi5 [海陆丰腔] pi6 [客英字典] pi5 [台湾四县腔] pi5
◎ 潮州话:bi6

奰的字源演变

奰字的同拼音

奰字的同部首

奰字的同笔画

别人正在查的字

欢迎交换友情链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