拼音: gāng

注音:ㄍㄤ

五笔: RAMY
仓颉: QMBC
四角: 51086
郑码: DBLO
部首:
总笔画: 13
统一码: 基本区 U+6443
字形分析: 左右结构
异体字:
  • 摃字的基本解释

  • 详细解释

  • 康熙字典

  • 说文解字

gāng ㄍㄤˉ


  1. 同“扛”。明凌濛初《識英雄紅拂莽擇配》第三折:“多排下,俏一似待査盤的庫藏,將發摃的官衙。”
(康熙字典未收录“摃”字头,请参考“扛”字。)
【卯集中】【手】 扛·康熙筆画:7 ·部外筆画:3

【唐韻】【集韻】【韻會】𠀤古雙切,音杠。【說文】橫關對舉也。【史記·項羽紀】籍長八尺餘,力能扛鼎。【韓愈·贈張籍詩】龍文百斛鼎,筆力可獨扛。

又【集韻】【正韻】𠀤居郞切,音岡。亦舉也。與掆同。或作抗。

又【集韻】虎項切。與𢴦同。荷擔也。詳𢴦字註。 【韻會】通作𢱫

(说文解字未收录“摃”字头,请参考“扛”字:)
【卷十二】【手】
『說文解字』

橫關對舉也。从手工聲。古雙切〖注〗與掆同找,或作抗。又與𢴦同。《韻會》通作𢱫

『說文解字注』

(扛)横關對舉也。以木横持門戶曰關。凡大物而兩手對舉之曰扛。項羽力能扛鼎,謂鼎有𠕪,以木横貫鼎耳而舉其㒳耑也。卽無横木而兩手舉之亦曰扛。卽兩人以横木對舉一物亦曰扛。字林:捎、掆,舁也。匡謬正俗曰:音譌。故謂扛爲剛。有造掆字者,故爲穿𨯳也。西京賦作𧢸鼎,𧢸卽䚗。魏大饗碑作䚗鼎。䚗者,扛之叚借字也。从手工聲。古雙切。九部。

摃字的同拼音

摃字的同部首

摃字的同笔画

别人正在查的字

欢迎交换友情链接